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机构内参 > 研报掘金 > 研报掘金
储能政策解读电话会会议纪要
2021-08-16 人已围观
20210815 储能政策解读电话会会议纪要 四月份出台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意见中,首次提出十四五储能发展目标, 超过 50%复合增长。 到十四五末,核心关键指标看 1 毛钱的储能度电成
20210815 储能政策解读电话会会议纪要
四月份出台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意见中,首次提出十四五储能发展目标, 超过 50%复合增长。
到十四五末,核心关键指标看 1 毛钱的储能度电成本, 超过 1 万个循环,储能系统的售价低于 1 元/瓦时, 基本支持光储平价, 光伏成为主能源。 科技部认为技术上没有问题的,后
续光储平价目标在 2027、 2028 年。
后面为了落实四月份的指导意见,发改委颁布了分时电价,发改委领导认为十四五储能装机3 千万千瓦是保守目标,实际上储能的需求远远高于这个目标。产业存在痛点, 包括安全、商业模式等,这些痛点聚焦于储能定价和储能电力市场,定价这边,发改委领导认为在电源侧、电网侧和用户侧都应该有政策支持,具体到产业链的落实还是要看各地的细则目标,各地情况不一样。
上周出台局《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 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》,属于发展意见的一个解读,储能竞争性配置, 对于自建调峰资源情形,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,初期按照功率 15%的挂钩比例配建调峰能力,按照 20%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, 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 15%挂钩比例购买调峰能力,鼓励按照 20% 以上挂钩比例购买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。各地新建的风光都配有 5%-10%储能,去年以来按照供应 15%挂钩,还需要慢慢的过渡机制,但没有解决痛点问题,后面的政策会跟上。用户侧核心还是要解决安全管理问题。Q: 用户侧已经出了峰谷电价的政策,但是在发电端还处于鼓励的状态,发电端优先并网,成本过高的话是不是会导致投资积极性降低?
成本过高肯定会有影响, 短期风光的快速发展对电网有挑战,风光配储能,最早是一部分风光企业积极跟电网企业合作,加了一部分储能,投资完后并网,风光成本已经到 1 毛 6 了,
相对于电网能有 1 毛钱的空间,风光企业少量配储能会对收益有影响。
没有强制风光企业配储能,只是一部分风光企业愿意配储能,额外投资布局,这部分叫保证并网,按各地不同原则去做的。现在肯定满足不了风光项目,之后就只是看谁配电网配的多,谁在配电网之后还能产生足够收益,还是希望设风光的门槛,然后让市场去选择怎么去并网。
大家如果找不到储能的盈利模式, 储能单单是成本的话,反而会限制风光的发展。
Q: 储能这块有没有成熟的技术?
储能是个短期概念,三类不同的跑道, 一个是做能量型的,支持风光平价,标杆技术也是常用技术就是抽水蓄能, 90%都是抽蓄, 剩余的就是铁锂,这块抽蓄和磷酸铁锂是标杆技术,抽蓄平均成本未来还会再降, 电力大规模储能还是用抽蓄; 锂电的储能成本今年因为价格上涨受影响, 去年开始技术成本其实也是下降的, 去年上半年, 平均规模储能项目 1.2-1.8 元,今年因为成本上涨,用户端到 1.3-1.5 元,小规模的储能项目 2 元左右的。 降到 1 元/瓦时以内,目前来看没有太大疑问,最贵的是电芯,动力电池这块市场也很公开,像一线宁德其实已经降到 3 毛钱左右, 降本从技术上来看已经没有太多问题了。只是项目还没有建设起来。储氢,储热等技术路线,还能做到更便宜,但标准也不太一样。目前抽蓄和铁锂 4 小时初始投资相差不大,光伏 25 年, 锂电至少更换 1-2 次,抽蓄 40 年不需要更换。
Q: 抽蓄还有多少空间?
可以开发的容量是很大的, 200Gwh 左右,但还是要看具体项目,如果太贵,基本超过 7k/8k的话开发意义就不大, 新能源储能很快就能把成本做到抽蓄以下。
Q: 新技术把成本降到抽蓄以下需要多久?
个人认为在光储平价,十五五末。
Q: 这次政策比较仓促?国家到底怎么考虑的?
17 年发了指导意见,当时把储能位置放得很高,去年提出两个一体化发展,出现了很多规模化储能的立项,当时跟国外情况差不多, 技术评价后, 大规模能源风光开始建设,也发现了一些问题,一个是安全问题,另一个是可持续发展模式,包括定价机制等等,储能作为能源性资产,它的定价机制波动性非常强。 今年政策指向性非常强, 看政策是很仓促,但实际上发电企业相关的政策可以追溯到 19 年, 当时执行的并不好,这次算是重申 19 年的政策,把电价落地, 连续 20 多个省出台了相关政策,现在是把这些地方的政策进一步上升到国家,通过储能去规范风光。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, 是个后续的补充政策,不算很突兀。 但资本市场反应比较大, 碳中和关键问题就在储能,储能属于卡脖子问题,强调碳中和就是强调储能, 实际资本市场的反应短期来看有点过度解读,储能目前总量非常小的,目前的总量跟风光和动力电池相比还是小规模, 短期不会对业务产生结构性变化。这还只是指导政策,具体还是要看每个省出台的细则。Q: 电化学储能成本? 钠离子电池对储能影响?
要看价差多少,现在提的两个指标, 储能 1.5 元成本,峰谷差价对应 7 毛 5 价差,如果涉及到长时间储能,可能有 4 毛-5 毛价差。 具体模型假设有一定技术风险, 包括用户情况、 项目开发难度等等, 价差如果不够的话没办法去做配置。
钠离子电池还处于相对早期,技术状况不是特别透明,基本路线可能和成本没法均衡, 循环次数还是要靠正极材料突破。钠离子电池的吸引力在于材料成本上能突破天花板,不过这个技术还是需要时间去优化工艺,目前很难判断, 钠离子和铁锂产生竞争或替代还是需要至少五年以上的时间, 不排除在铁锂做的不理想的领域可以应用钠离子,借此打开市场。 长期还是比较看好钠离子这个方向的。
Q: 对比国外,国内户用储能发展前景?
国外和国内情况不太一样,国外社区家用,峰谷价差明显,国内目前来看,户用储能有两个问题: 一个是收益不好,峰谷定价套利和用户侧储能投资错配; 第二个是安全性,对安全要求高。 未来户用储能还是要看电价政策,把储能商业模式厘清。 户用这边不会出现快速增长,还是遵循市场规律,是一个渐进式。电源侧快于用户侧。
Q: 电价涨价可能性?
基本上能源局不管电价, 电价是看发改委, 总体国家是要降低电价,从和发改委沟通来看没感觉要涨价,可能峰谷价差会有变动,但平均电价上涨可能性不高。
Q: 火电改造与储能的竞争关系?
现在大部分还是火电,但比例在下降,火电的改造成本很低的,比储能低很多, 但火电运营成本很高。 从现在电源市场竞争来看, 还是火电作为能源主力、 储能为补充, 两者并不是竞争关系。
